《福建日报》以半版篇幅报道我校服务海西举措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0-13浏览次数:166

1012,《福建日报》第3版以“福建师范大学:在海西建设中谋求新作为”为题,用了半版篇幅,深入报道我校服务海西的具体举措。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福建师范大学:在海西建设中谋求新作为

海西建设绘制新蓝图,福建师大争先立新业!

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福建师范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与国家和福建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立足福建、服务福建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为福建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2009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福建师范大学将更加奋发有为,主动投身海西建设大潮。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金栋研究员表示,服务海西是福建师范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福建师范大学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道路,始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学校办学三大职能,全面贴近海西、融入海西、服务海西,努力在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体现新作为、展现新形象。

制订政策 强化服务意识

在新百年起点上的福建师范大学将服务海西作为兴校之举,强校之策。200811月,学校发布了《福建师范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学校政策层面。

服务海西,是福建师范大学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一个大手笔。为此,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学校服务海西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两人亲自挂帅、共同担任组长,统一领导、部署和统筹协调服务海西的各项工作。

《行动纲要》规划了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至2012年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构建737”服务平台计划,即构建医学光电科学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科技等7个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海西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与共享等3个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等7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切实发挥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智囊团作用。

学校师生是服务海西的主体力量。为引导和鼓励师生在服务海西中多作贡献,福建师范大学在岗位设置、教师考核和聘任、评先评优、校内岗位津贴分配等方面,都强化了服务海西的政策导向。学校还推出了干部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选派干部教师到福建省的有关县挂实职或柔性挂职;并制订了服务海西奖励制度,对为海西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生给予特别奖励。

丰富内涵 提供人才支撑

教师教育是福建师范大学一直以来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已培养各类毕业生36万人,为福建的教育、科技、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福建各主要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和其他教学骨干中60%以上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以及科研院所的精英,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分别担任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

20099月,福建省委、省政府表彰了33位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其中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生16位,接近受表彰人数的一半。

    依托于福建师范大学成立的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2004年诞生以来,探索实践了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开展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全员培训新模式。几年间,福建师范大学培训教师达37万人次,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为全省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福建师范大学还将教师教育的资源与爱心运用到了海西新农村建设中。深入基层农村,积极开展海西春雨行动活动,参与农村师资培训、捐款赠书、资助贫困学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农村基础教育素质的均衡发展与全面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适应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福建师范大学改革传统的教师教育机制和培养模式,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努力为海西基础教育培养学历高、素质好、能力强的师资。同时,整合校内工科资源,成立工学院,培养适应海西建设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

发挥优势 建设文化强省

    福建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文科强的学科优势,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带动以海西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近年来,在福建师范大学获得的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中,有40%以上是与闽台区域研究方向和海西建设相关的。这些项目涉及闽台区域经济社会研究、福建传统音乐、闽南文化、两岸直航、两岸旅游规划、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等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紧密相关的各个领域。

    服务海西,福建师范大学先后参与了百名社科专家老区行百乡镇调研百家民营企业调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调研海峡西岸和谐文化调研等活动,共承担调研项目20多项,参加调研的专家学者达100多人,提供调研报告20多份,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海西建设提供了决策咨询。

    今年,福建师范大学作为课题成员单位参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重点研究课题计划》,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和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咨询服务。此外,学校还承担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海西经济综合竞争力20个高校服务海西重大项目。

    提升海西文化影响力,福建师范大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福建国庆60周年彩车设计、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福建会馆建设、今年海峡论坛的会标设计等均由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团队负责;今年初,学校向省文化厅申报的唐氏标本制作技艺项目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申报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策划的大型历史文献《台湾文献汇刊》100册著作获得第六届省社科优秀成果特别奖,并作为胡锦涛总书记出访美国的国礼,赠送给耶鲁大学图书馆;学校还承担了福建文化产业研究、闽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多个涉及海西文化产业的项目研究。

    成立于2006年的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已先后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在北京举行《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年度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同时出版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等10多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国内竞争力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

    长期以来,福建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为地方政府提供旅游业发展咨询、规划、培训、评审等服务,承担了福建省各市县大量的旅游规划、区域规划和土地规划项目。20099月,福建师范大学与省旅游局联合组建福建海峡旅游学院。福建海峡旅游学院组建后,将邀请台湾高校合作办学,共同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涉外能力强的应用型旅游高端人才。

科技创新 搭建技术平台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在高分子材料、化工建材、激光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及地理环境资源开发、旅游规划服务等领域共有100多项科研成果为福建经济建设提供了高新技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08年以来,福建师范大学先后与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德化县人民政府、仓山区人民政府、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经贸委、福建省信息产业厅、福建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福州开发区鸿发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福州福特科光电有限公司等,成立了服务海西战略联盟并签订合作协议。2008年,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福建师范大学共有12项专利技术在省内实现技术转让。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系;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技术平台,与企业互惠双赢,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实力。

    此外,福建师范大学还积极为海西科普宣传和学术交流活动作贡献。近年,学校举办了一系列以海西为专题的学术会议和论坛,如海峡西岸生物质工程研究与展望论坛海峡两岸资源与环境高层论坛等;福建师大综合博物馆被授予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为广大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闽台交流 推动两岸往来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高校交流往来频繁,学术合作交流项目不断增多,交换学生人数不断扩大。目前,学校已与台湾7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友好关系,开展了互派学者、交流学生、委托培训、科研项目对接、合作研究等活动。

    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态势,福建师范大学近年举办了以海西为专题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学术论坛等130多场;学校连续参与了三届海峡经济区发展高层论坛,举办了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福州)。

    同时,福建师范大学充分发挥该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的研究优势,加强对台研究与交流。2008年,福建师大学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积极与台湾艺术大学探索联合办学,共同培育古建艺术修复人才,参与福建省涉台文物的保护修缮工程。现有4个首批项目已在进行中。

    2008年,福建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其他院校共同编修《严复全集》,共22册,近600万字,对加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黄汉升教授表示,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省份,将扮演越来越突出的角色,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学校应该牢牢把握这个历史机遇。科学发展是我们坚定的信念,服务海西是我们坚决的追求。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服务海西建设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续写科学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