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识谣言,正确传递疫情信息?

发布者:张翎发布时间:2020-02-07浏览次数:7949

本文作者: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宋美杰副教授


伴随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不断发展,大量专业媒体组织、自媒体都参与到疫情相关信息的传播链条之中。处于风险、焦虑之中的公众信息需求大幅增加,不断通过社交媒体关注、分享、转发相关信息来获知知疫情进展、了解防控知识。但虚假、错误的疫情信息和谣言传播也可能造成民众恐慌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对抗。各种渠道关于疫情的信息如潮水一般涌来,居家防疫的我们,应如何识别谣言,正确看待疫情信息?

我们比以往更多的获取信息,但同时也更容易困惑,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难。青年群体应在此次疫情中培养起怀疑与独立思考的精神、新闻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正确传播、分享与辨识疫情相关的各种信息。

一、疫情信息是否隐含了商业利益?

与早前非典时期的谣言有所不同,此次疫情传播所依托的主要渠道是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大大降低了人们发布内容的门槛,追求点击量、阅读量成了有利可图的生意,人们对疫情的重视与担忧、避免感染风险的消费和行动欲望也容易被商业利用。因此包含“带货”、推销、公关倾向的信息需要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辨识其隐含的目的。

二、疫情防范建议是与健康常识相违背?

可以发现,此次疫情的谣言内容大多集中于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层面,例如盐水漱口防病毒感染”“喝酒预防新冠肺炎等等。在看到此类似内容时不要盲目相信,应与日常累积的健康常识对比参考,如饮酒会损害消化道系统何来预防肺炎的道理?必要时可以对照世界卫生组织、地方公共卫生机构所发布的信息或者医学专业的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等辨识真假。

三、信息是否完整?消息来源判断是否可靠?

大多数谣言从其构成上看,或是核心信息不科学或是事实呈现不完整。信息的完整性包括“5W1H”,如准确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如“根据美国医学教授研究表明”那么时间的研究?哪个大学?哪个教授?这些关键问题是缺失的。虚假信息多以讲道理的方式建构,隐去了一部分事实,再加以夸张处理和价值引导,就会让很多人产生看似合理的联想。如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

此外,我们可以根据信息发布的来源和出处,对信息可信度做一个基本判断,官方媒体、专业媒体发布的信息可信度一般情况要强于自媒体,但对于任何渠道获得的信息都应该具有质疑和求证的精神

四、新发现或趋势性判断是否存在依据?论证过程是否科学?

对于疫情新发现或趋势性判断的信息在这个阶段为大家广泛关注。无论采用怎样的写作和报道方法,信息中必须充分展示证据、让读者自己看到事实,明白为什么应该相信报道中的证据。虚假信息从论据及论证逻辑上看论据通常是非科学的,即便是科学的,也会在论证逻辑上存在疏漏,不足以推断出科学的结论。以治疗病毒的药物来说,处方药的上市需要具备严格流程和临床试验,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针对性的特效药

一些观点意见性的说法不容易被查证,那我们就要进一步追问:作者是否给出了论断出处?是否存在有效的事实举证?此外,我们不应该只拘泥于单一信息渠道,还可以从能够找到的多个信源中,通过互相查证的方式来验证信息的可靠性。

五、如何转发、分享信息避免信息过载带来的负担?

要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减少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避免信息过载带来的负担和虚假信息带来的恐慌。一方面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频率,比如居家期间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并控制每次的信息浏览时长。丰富日常生活的安排以转移注意力,专注于其他事情上,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松、娱乐。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转发、分享疫情相关信息前可以通过以上手段核查信息的真实性,做好疫情信息传递链条中的把关人。

 

非常时期,愿我们减少错误信息对自己的误导,不信谣、不传谣,做好个人与家人的防护,合力抗疫,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