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傅慧芳 白茂峰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顽强斗争,用伟大的中国精神凝魂聚力、鼓舞士气,奋力夺取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全面胜利。中国精神是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的精神力量,是决胜战“疫”的“精神密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特质、精神内核。它发端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积蕴于中国革命百年来的伟大奋斗,并伴随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回望我们党带领人民风雨兼程的近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结合不同时期的使命任务和实践特征,使中国精神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延展。先后锻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特区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是对中国精神的有力传承和充分彰显,是对中国精神的诠释和升华,并成为中华民族跨越无数“雪山”“草地”,征服许多“娄山关”“腊子口”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精神的感召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先后成功抵御了旱灾、洪灾、地震、SARS病毒、H7N9禽流感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和疫情的侵袭,我们没有被任何一次困难压垮,反而变得更团结,更加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的这次疫情虽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是我们的党和人民以绝不退缩、绝不气馁、绝不屈服的品格,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的真谛,谱写了一曲曲“中国精神”的动人乐章,铸成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人民群众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和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在抗击疫情的这场严峻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屡次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宗旨意识转化成为民行动,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救治患者,不遗余力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情怀与担当。广大党员、干部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解决人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医疗卫生、民生保障等问题,做好稳民心、暖民心、聚民心的各项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人民群众作为疫情防控的主体力量,被广泛动员、组织、凝聚起来,全国人民一改过年走亲访友的习俗,少出门、不聚会,大家群策群力、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汇聚起打赢人民战“疫”的精神力量。
弘扬团结一心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湖北和武汉是此次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决胜之地,全国各地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守望相助。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源源不断的人、财、物汇聚到战“疫”一线。英雄们争先恐后奔赴战场,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度挂帅,73岁的李兰娟院士和她的团队不舍昼夜,众多“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们请战出征,能工巧匠们为火神山、雷神山通宵鏖战,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从天而降,志愿者们为疫区默默奉献……他们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是他们以国士的担当、科学家的专业、医者仁心的无畏、战士的勇猛、劳动者的无私,形成用生命来守卫生命的同心圆,构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这种“仁者爱人”的家国情怀,同舟共济的大局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弘扬科学至上的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强大武器,疫情防控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方方面面都贯穿着科学原则,体现着科学精神。疫情的精准把握,形势的准确判断,防控工作流程的完善,情况的全面排查、预警、监测,需要科学调动各方面力量,多方协调、统筹管理,同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算等高科技手段,切实发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疫情的诊治本身是一个科学问题,中国科学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一时间分离病毒,快速甄别病原体,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并与世卫组织和其他国家共享,为快速诊断做出巨大贡献;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变异情况的研究,加强患者诊治、有效药品和疫苗研发的科研攻关。由疫情引发的民生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科学知识,也需要按照科学、合理、适度、管用的原则制定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培养人民科学素养,传播疫情防治防控的科学知识,开展心理健康的科学教育,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疫病,建立科学生活方式,增强健康乐观的心理素质,有效降低公众焦虑甚至恐慌的心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面对复杂的形势、海量的疫情信息,公众需要提升判断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理性甄别,谨慎求证,不轻信愚昧无知者的妄语,不相信居心叵测者的鼓吹,自觉做科学的传播者、谣言的粉碎者,营造科学防控疫情的良好氛围,构筑起科学强大的防“疫”战线。
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精神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儒家讲“参天地,赞化育”,道家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各自角度不同,但是都强调人和自然在本质上的相通性,一切人和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由此,衍生出“厚德载物”“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等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德性修养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既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是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的根本,在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要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此次疫情病毒初步确定来自售卖的野生动物,人们为追求口舌之欲肆意猎食野生动物,毫无限制地攫取自然资源,打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界限,最终给人类社会带来打击,这个教训惨痛而深刻。保护自然须“以时禁发”“严明法令”,确保严明法律、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强化追责,把保护自然纳入法治化轨道。顺应自然应“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掌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造福人类。当前,我国正大踏步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要更加科学认识、妥善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中国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面临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中国精神”在迎接风险挑战中彰显、升华和创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团结一心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至上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精神,正是这场战“疫”中“中国精神”的延续和升华,也是我们成功应对重大危机、决胜战“疫”的“精神密码”。